看了看动画社群的评价,感觉GBC的好评度要高于水母啊,说实话有点意外的,因为在我这边10分制水平下,GBC是6分上下,而水母能拿8分往上(以及列车是7分),我对水母的观感要远高于GBC的。后来想了想,感觉差异化体验是出在角色冲突戏份对剧情的推动上了。
水母被批评的其中一种声音,是指剧情发展上过于平淡,ep4的粉毛回和ep5的女主回本可以有更大的冲突空间带动剧情,但最终却选择了一种轻拿轻放、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而隔壁GBCep2的女主发泄情绪推动其压抑的情感爆发,以及ep5女一女二互相泼水表达出女一对喜爱乐队被“破坏”的痛苦,是已经很常见的“通过角色宣泄情感来带动剧情发展”的成熟的工业化的方式。但是水母这个片不能看作MYGO式的通过塑造角色间关系推进剧情的片,甚至本身这部片也不是少女乐队类型的片,而更偏向于网络自媒体制作人制作音乐的类型,仅仅是因为两部片同为原创,又都包含少女和音乐元素就相互比较,本身就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
换个视角来看,主要角色为少男少女的动画,并不一定要以冲突作为推动剧情的方式,现实中的十几岁的孩子有多少是在遇到问题时,会用歇斯底里的冲突解决问题的呢?水母在剧中角色遇到问题时,选择的是角色通过自我的开导,找到解决问题,或者说找到自我的办法(例如ep5的女一到最后也没有向女二说明自己不高兴的原因是觉得粉丝的画比自己的好看而感到嫉妒,而是通过认识到这么想不合适而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画技做出改变),这种方式反而是作为一贯不喜欢冲突剧情的我非常欣赏的部分,或许在剧情推动上会不如更为成熟化的“以冲突带动剧情”的方式,但是一定会让不喜欢冲突剧情的观众看得更舒服。而GBC在播到ep5这么一个季番中段的时间点,连续四集使用“出现冲突——解决冲突——推动剧情发展”这种方式,反而让我有种过于样板戏的感觉。
再结合我刚看完的列车的ep6,列车和GBC都有一种“因为是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那么应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的感觉,但是反而在让我看的时候,会有种“为了塑造或者符合年龄而硬往这个方向靠,结果靠过头”了的感觉(比如列车ep6开头女一对女二说的话,即便设定为16岁高中生也过于不妥)。但水母这边的设计就更为自然,没有过分的冲突,没有大声宣泄情绪,而是在像是同伴的鼓励之类的小契机下自己做出改变。并且这也符合ep1就提到的本片主旨:“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也没法凭借自己发光,但是只要有光照进来,水母就自己也能发光。”一个人无法在梦想的道路上前行,但是只要有着一起前行的同伴,那就有人照亮自己前进的光芒,水母截至目前的剧情自始至终都在遵循这一主旨进行,而同伴的陪伴为什么一定要伴随着强烈的冲突呢?
而至于歌曲的好听与否、分镜演出的水平、2D和一拍一3D的作画、角色是否好看,这些都只是服务于剧情的绿叶罢了。当动画之间制作层面的东西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剧情才是真正能看出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大晚上写上头到最后貌似也跑题了hhh,我还是觉得4月原创三巨头中,水母是能真正弄出点东西的动画,GBC最后还是会变成同质化少女乐队番,而列车……只要别变成迷家就好hhh。
(字数:1133)
2024.5.8凌晨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