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一、核心定义
- 社会分层
- 因社会资源(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占有差异形成的层级化体系
- 例:经济分层→贫富差异;教育分层→学历群体分化
- 社会流动
- 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位置变化
- 例:农民工进城、职业升迁、代际变迁
- 社会分层
- 二、关键概念辨析
- 社会差异≠社会分层
- 自然差别(年龄、性别)与社会差别(资源占有)常交织
- 例:性别既是生理差异,也被社会赋予地位意义
- 不平等≠不公正
- 分层研究需区分客观差异(均等)与主观评价(公平/合理)
- 核心问题:社会差异的制度合理性
- 社会差异≠社会分层
- 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分层是制度化的不均等体系,体现为阶级、城乡等结构
- 例: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地位高于农村
- 分层是制度化的不均等体系,体现为阶级、城乡等结构
- 一、核心定义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分层是社会学本质分类,反映利益(尤其经济)差异
- 其他社会关系(文化、政治)由经济分层派生
- 二、中国现实意义
- 教育制度首要功能为筛选分层,其次为育人
- 疑问:教育分层是否已渗透企业用人机制?
- 社会剧烈分化激化矛盾(征地、拆迁、城乡冲突)
- 疑问:当前分层是否趋于固化?
- 教育制度首要功能为筛选分层,其次为育人
- 一、理论价值
- 第三节 分层形成机制
- 一、三要素
- 资源价值定义(制度与文化决定)
- 例:古代尊老→年龄为资源;现代重竞争→年轻为资源
- 分配规则(计划/市场主导)
- 例:计划经济工资制 vs 市场经济竞争
- 社会流动引导
- 流动率高低受制度制约,分层结构需稳定流动规律
- 疑问:分层结构是否已"定型化"?
- 资源价值定义(制度与文化决定)
- 二、核心问题
- 谁得到什么(地位差异结构)
- 为何得到(准入机制)
- 两类公平观:消除差异 vs 准入机会公平
- 准入方式:血统、关系、考试、竞争等
- 例:科举制→考试准入;市场→经济竞争
- 一、三要素
- 第四节 社会分层标准解析
- 一、分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 核心目标差异
- 激进主义标准
- 强调阶级对立与制度不合理(如马克思的剥削理论)
- 严格划分阶级本质,揭示冲突根源
- 应用场景:革命战争时期(激化矛盾推动变革)
- 保守主义标准
- 调和利益群体,承认制度合理性(如职业分层、收入分层)
- 量化分层标准(避免冲突性标签)
- 应用场景:和平建设时期(协调社会关系)
- 激进主义标准
- 观点分歧焦点
- 激进主义视角与保守主义视角的不同维度(注释1)
- 综合视角
- 两种标准均反映现实局部,需结合使用
- 例:中国当前既需警惕阶级固化(激进视角),又需推动机会公平(保守工具)
- 核心目标差异
- 二、社会分层十大标准
- 一、生产资料占有(马克思)
- 核心: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剩余价值占有)
- 例:土地/企业所有者 vs 无产劳动者
- 优:揭示本质矛盾;缺:易激化冲突
- 二、收入水平
- 低/中/高收入群体划分
- 优:中立性强,易量化
- 三、市场地位(韦伯)
- 控制商品/劳务的能力(如房产、信息垄断)
- 例:房东-租客、债权-债务关系
- 四、职业分层(涂尔干)
- 职业地位决定阶级,强调分工合理性
- 例:医生-教师-工人因专业知识差异分层
- 五、政治权力
- 权力大小直接决定资源支配能力
- 风险:易引发对立情绪
- 六、文化资源
- 炫耀性消费标识地位(凡勃伦)
- 中国语境:
- 传统:士绅文言 vs 平民白话(《孔乙己》长衫/短衣)
- 现代:文化破碎(阶级打碎→高品位文化流失)
- 七、社会关系资源
- 制度化关系网络的资源集合(布迪厄“社会资本”)
- 中国实践:
- “熟人社会”利益分配(亲属网络、特许经营权垄断)
- 双面性:聚集财富(特权) vs 分散财富(家庭互助)
- 八、社会声望
- 主观评价决定地位(帕森斯)
- 中国特征:
- 地位相悖(如“暴发户”富但声望低)
- 评价冲突(转型期价值观混乱→职业声望标准差高)
- 九、民权资源
- 公民/政治/社会经济权利分配不平等
- 中国矛盾:
- 法律平等 vs 户籍制度差异(教育/社保/社会福利)
- 疑问:地区养老政策差异是否属于民权分层?
- 十、人力资本
- 后天努力获得地位(教育/资历) vs 先赋地位(继承)
- 中国变迁:
- 改革开放前:年功序列主导
- 改革开放后:绩效奖励提升年轻人地位
- 例外:经济下行时年长者稳定性凸显
- 一、生产资料占有(马克思)
- 三、标准选择原则
- 交叉性:群体可能同时符合多种标准(如高收入+低声望)
- 动态适配:
- 激进标准→揭示深层矛盾
- 保守标准→维护社会稳定
- 目标导向:以“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为选用依据
- 一、分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 精简要点总结
- 分层是资源占有的制度差异,流动是层级位置变化;
- 分层研究需区分客观差异与主观公正,核心矛盾聚焦制度合理性;
- 中国分层受教育筛选与市场转型双重影响,需警惕固化风险;
- 分层机制=资源定义+分配规则+流动引导,公平争议集中于准入机会;
- 分层标准服务于不同目标(冲突或调和),需结合社会阶段调整。
- 分层标准是工具:激进/保守标准服务于不同社会目标;
- 十大维度各有侧重:从经济剥削(马克思)到主观声望(帕森斯),需结合场景选择;
- 中国特殊性:熟人社会、户籍制度、文化破碎等构成独特分层逻辑;
- 核心矛盾:客观差异 vs 主观公平感知,需通过制度调节缩小认知鸿沟。
注释

Comments NOTHING